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内伶仃岛

[粤港史窗]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剑锋
  来源:深圳特区报
 

攻占内伶仃岛十六壮士血洒海疆

第四站 内伶仃岛

1950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390团奉命攻打内伶仃岛,从赤湾起渡,仅40分钟便登陆,国民党守军仓皇登军舰逃走,没有来得及登舰的尽数被俘。390团官兵又乘5艘商船追击,两度与敌27艘军舰战于海上,击沉敌舰两艘,毙溺敌百余名,迫使敌军狼狈逃窜。此役,390团16位壮士牺牲。至此,宝安县全境解放。

  内伶仃岛之战,是宝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深圳解放的最后一战。

  翻看尘封的史料,走访当时的见证者,虽然隔着近60年的时光,但记者仍然从搜索到的珍贵信息里感受到了那场海战的硝烟,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气势与威风。

  倚仗海上武器优势

  国民党残兵据岛而守

  其实,在开战之前,无论是攻方——人民解放军,还是守方——国民党军队,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战果。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战局。

  宋代的文天祥有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此处的零丁指的便是内伶仃岛。距蛇口8海里,早在清朝时就有军队在岛上驻守。而现在可查证的,岛上的居民也已经传了六代。

  内伶仃岛面积近5平方公里,东高西低,最高的尖峰山海拔340.9米,岛上水资源丰富。而且有天然形成的内湾。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宝安县的国民党官兵1000多人退守到内伶仃岛,当时他们有军舰27艘,且有空军支援。依托着自然条件的优势和海上武器装备的优势,觉得这里应该是牢不可破的,人民解放军再厉害,也不可能用没有战舰的陆军攻下这个守备森严的海岛。

  现在想来,国民党军队分析的客观条件没有错,岛上有险可据,海上无险可守,更何况进攻的是步兵,又没有军舰。但他们没有想到人民解放军的意志是如此坚强,战斗力是如此勇猛。

  海边集训演练三个月

  旱鸭子苦练海上本领

  接到广东军区攻打内伶仃岛命令的是第130师第390团。这支来自四野44军的部队是从东北战场一路打到南海边上的,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但面对大海,却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战士们绝大多数是北方人,没有海战经历,很多人还晕船,就是不晕船,部队也没有军舰。海上作战,舰船是至关重要的武器,可以说决定着战争的胜败。怎么办?

  面对这场战斗,390团相当重视,进行了为期约三个月的准备。一方面,所有的战士都下海学游泳、学在船上如何布置火力攻击,如何抢滩登陆;一方面,与地方政府一起,征集渔船、商船,征集参加战斗的船员;而对于敌情,更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根据各方面搜集来的情报,390团制作了一个精细的内伶仃岛沙盘,从何处抢滩登陆,哪个地方是敌人的炮火集中点,哪里是军舰的泊地,标得清清楚楚,团里排以上军官都认真研究沙盘。

  两个多月过去后,战士们进步很快,基本上都学会了游泳,好多人克服了晕船的问题,在晃晃荡荡的船上打枪也有了准头,民船和船员也征集好了。还有一个撒手锏:那段时间敌军的飞机经常来侦察,但390团避开白天的空袭,还是悄悄地在蛇口海岸边埋伏布下了30门榴弹炮,构筑起了攻岛的炮兵阵地。

  40分钟渡海登陆

  百余守军成了俘虏

  1950年4月18日,按照精心设计的作战方案,390团发出了冲锋的命令,向岛上之敌发起了攻击。

  战斗是18日打响的。当岸边的30门榴弹炮向岛上射击、伶仃岛上一片火光时,敌军才如梦初醒。当时在岸边指挥的是团长李彩伍,只见30门榴弹炮齐声怒吼,炮管喷着火舌,炮弹接连不断从岸边飞向内伶仃岛,其势可谓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一时间内伶仃岛上空、敌人阵地,火红一片。

  同时,200多艘商船、渔船组成的混合舰队从赤湾出发,在担任船工、向导的渔民的协助下,直扑内伶仃岛,岛上炮火连天,海面舟楫并进。敌军也进行了炮火还击,但人民解放军实在是英勇神速,从赤湾登船渡海的战士们仅用40分钟便抵达内伶仃岛尖峰山脚下,从南湾抢滩登陆。

  1000多敌军虽然有重炮有军舰有飞机空中支援,但还是被人民解放军的气势震撼,战士们还没上岛,他们已经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用来作战的军舰成了载敌逃跑的工具,来不及登船逃跑的100多守军便成了瓮中之鳖,成了我军的俘虏。

  接下来的场景更让敌军发懵,他们本以为有军舰的优势至少可以全身而退,没想到,抢滩胜利后,我军没有任何停顿,直接又乘5艘商船下海追敌,与敌军的27艘军舰在伶仃洋海面展开了激战。

  击沉两艘敌舰

  开创木船打军舰先河

  这场激烈的海战场面非常特别,人民解放军这边,是数量众多的各色的木板帆船,最先进的也就是能载四五十人的机动商船;国民党军队这边,却是27艘全副武装的军舰。从客观条件讲,对方的优势不言自明。

  但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彻底打破了客观的局限,他们穷追猛打,无所畏惧,小渔船很快就冲到了军舰的底下,一旦如此接近,军舰反而失去优势,没有了办法,我军战士可以往上扔手榴弹,用冲锋枪直接攻击,还有的战士徒手便往敌舰上攀爬。

  毕竟,我军参战的是渔船和商船,在战斗中,不断有船被击中,甚至有渔船被击沉,船上的战士也英勇牺牲。炮弹不断在海面掀起巨浪,鲜血染红了海面,但战士们前赴后继,冒着枪林弹雨往上冲,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杀敌之路。一个人倒下,另一个冲上,一条船被击沉,又有另一条船扑上去。如此勇猛的人民解放军完全打垮了敌军的意志,而木船的贴身战法也非常有效,很快,我军击沉敌舰2艘,击毙敌人一百多名,剩下的敌舰见状无心恋战,狼狈逃往万山群岛。

  这场战斗,我军相当重视,经过了充分的演练,也作好了艰苦作战的心理准备,但战斗的绝对性胜利和超短的时间还是在想象之外;而敌军,怎么也没想到解放军的攻势会这么迅猛,更没想到这么多军舰会败在渔船、商船手里,据岛反攻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战后统计,在这次战斗中,我方有16位烈士血洒海疆,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之前几乎每个人都立过战功。

  这些战士,从东北一路打到海边,几乎穿越了整个中国,然而,他们却没有机会享受到新的共和国的幸福生活,牺牲在了最后的战场,用他们的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为表彰这些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英雄捐躯的将士,1950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为纪念解放内伶仃岛牺牲的革命烈士立碑,纪念碑立在南头校场,命名为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碑文最后为勒石以志,激励后生

  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的名字

  16位烈士血洒海疆

  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的名字

  常元岑(或为党元岭) 炮二连连长 河北保定

  郑克昌 十连政治指导员 山东诸城

  杨春德 六连班长 山东矿武

  王巨文 警卫连班长 辽北西安

  徐国钧 炮二连副班长 黑龙江镇东

  贾士刚 炮二连战士 山东青岛

  庞连栋 炮二连战士 河北武靖

  吴月钧 炮二连战士 浙江温州

  毕登光 炮二连战士 辽西康平

  闻国林 炮二连战士 河北丰润

  许凤春 炮二连战士 辽西康平

  孙柏春 十一连战士 淞江浜县

  张国清 十连战士 河北芦龙

  全阿龙 七连战士 江苏万县

  刘旺东 船员 广东东莞

  潭惠光 船员 广东中山

  姓名 职务 籍贯

  人物 1

  孙经纬:

  用木船打沉两艘军舰

  本报记者 王剑锋

  今年81岁的孙经纬当时是44军军部的宣传干事,1950年,他奉命到390团了解战斗情况,4月18日,解放内伶仃岛战斗打响时,他正好就在指挥舰上。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这位老人,听他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

  我是吉林人,1948年在东北入的伍,一直在44军军部当宣传干事。1950年初,我被派到宝安县这边的130师,了解战斗情况,当时军里有一份报纸叫《战胜报》,我经常给该报写稿件。

  130师390团接到攻打内伶仃岛的任务以后,相当重视,这样的仗,390团以前没打过呀。390团官兵都是北方人,会游泳的人很少,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晕船。

  记得当时准备了几个月,战士们都下海训练,学游泳、学划船、学在船上打枪。和电影里看到的一样,听说要打仗,战士们都兴奋得很,个个都报名要第一个冲锋,所以训练起来也很努力,没多长时间,都能在海里扑腾了。

  4月18日的战斗是从拂晓打响的,当时我正好就在指挥舰上,说是指挥舰,实际上就是珠江上的轮渡,机器船,能坐个四五十人。说来也怪,4月18日那天可以说是风平浪静,天气特别好,连我这样晕船的人都没什么感觉了。

  指挥舰发出信号弹,岸上的榴弹炮就开始打了,敌人也很快开始还击,指挥舰不断有炮弹打过来,好几个就落在我身边的海里,掀起很大的浪头。战斗一打响,人的状态就变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船肯定晃得厉害,要是以前,我早就晕了,可在战斗状态,啥事没有。

  这边战士们乘着渔船商船就向海岛冲锋了,也就三四十分钟,就在南湾登陆了,真是太快了,敌人也不怎么抵抗了,跳上船就跑。

  接下来的海战是比较激烈的,我们的船大多是木船,那跟军舰简直没法比,不过,架不住战士拼命啊,渔船上架着机枪,就是一个劲地往上冲啊,我亲眼看到一个排长把船开到了军舰的肚子底下,直接就用手往上爬呀,太猛了,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令三陆。我们追,敌人就跑,不过,事先我们安排一个连断敌人的后路,所以,在海上总共打了两次。

  390团那时候单兵武器装备还是可以的,都是缴获敌人的美式装备,一旦贴近敌舰战斗力立刻就发挥出来了,用木船硬是打沉了两艘军舰,这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军海战的历史啊。现在有的记录中说是打海南岛的时候开创了木船打军舰的先河,时间要排在内伶仃岛之后,这一仗才是先河。

  不过,渔船商船毕竟不是战斗舰艇,经不住枪弹,在战斗中非常危险,我是眼看着一条渔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立刻就全船覆没,估计牺牲的战士中,有很多是在这条船上的。

  人物 2 

曲椿华:

迎着弹雨驾渔船送战士

  本报记者 王剑锋 文/图

  曲椿华今年81岁,解放内伶仃岛时,他只有22岁,正值青年,就在去年,他还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处走,今年有过两次中风之后,现在老人身体状况有些差,特别是说话很难听清楚,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解放内伶仃岛战斗,他拿出了纸和笔,一边听记者问,一边写,讲出了其中的一些片段。

  当时,宝安县委县政府帮助390团筹集渔船、商船,海湾村里的渔船几乎全部都组织起来了,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曲椿华也主动报名参加战斗,1950年4月18日,他驾着木帆船运送解放军出海。

  曲椿华说,当时是早上,他的船上差不多有30个战士,都有冲锋枪,还比划出了一个端枪射击的姿势。那天海况特别好,不到一个小时,渔船就迎着弹雨把战士送到了内伶仃岛。

  人物 3

  吴良楷:

  风雨十年守卫内伶仃岛

  本报记者 王剑锋

  在采访解放内伶仃岛战斗的过程中,蛇口街道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推荐了吴良楷,记者采访了这位老战士,他虽然没有参加过那场战斗,但却从1951年起作为海军炮兵团战士驻守内伶仃岛达十年之久。

  吴良楷现年75岁,1951年,解放军部队从肇庆征集了20多名新兵去海军虎门要塞,当时他正好从海军学校毕业,便分配到内伶仃岛守海防。吴良楷所在的海岸炮兵团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伶仃洋的珠江口。

  在刚刚解放的那几年里,伶仃洋海域经常有敌特船只经过,有时是偷袭,有时是偷渡,所以部队经常备战,生活也很紧张,过年过节全部留岛,最多是到沙滩上游泳、钓鱼。

  吴良楷后来转业回到了肇庆。这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再对记者说,如果要有什么纪念内伶仃岛的活动,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他还要回去看看惦念在心底的这个海岛。

  解密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三易地址

  本报记者 王剑锋

  1950年5月20日,为纪念在解放内伶仃岛战斗中牺牲的十六名壮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390团在宝安县城南门校场北侧,建立了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并撰写下当时的战斗经过与牺牲烈士的情况。

  1980年8月,因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建设需要,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深圳市政府将解放内伶仃纪念碑,以及宝安县政府于1950年4月4日在南头城内建立的征粮队纪念碑搬迁,并将两碑合并重建于宝安县城教场之南,命名为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

  1980年8月21日建成的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四棱台柱体,高8.5米,碑座方形,宽1.75米见方。砖石混凝土构筑,四周围连以栏杆,后又在碑后空地扩建了琉璃瓦顶的六角凉亭两个,周围连以围墙,占地约500平方米。纪念碑正面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解放内伶仃纪念碑。1984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发展太快了,1994年8月,因城市快速发展,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刚好位于深南大道和南新路的交汇处,地方狭小、交通噪音大,不适宜人们瞻仰怀念革命先烈。因此,南山区政府经市政府与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拆除原碑,在中山公园内新建。1995年8月1日,新碑建成揭幕。纪念碑碑体呈梯形,尖顶,如长剑向空,高8.5米,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当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书写。碑座分三层,第二层的一面石碑上刻着铭文,有解放内伶仃岛的记事铭,牺牲的烈士英名、部队番号、职别、年龄、籍贯、入伍时间、入党年月及功绩等。

  每年清明时节,许多市民和团体都会来此敬拜先烈。

  回眸

  为了纪念不被忘却

  本报记者 王剑锋

  这是一次有许多遗憾的采访。

  从时间节点上看,这是深圳解放的最后一役;从战争的本身来看,这是一场大胜仗,而且创下了木船打军舰的先河。对深圳而言,这应该是一份值得书写的珍贵记忆。然而,到采访时才发现,可以找到的线索、信息少之又少。

  记者采访修志办、走访街道,得到的材料仅限于纪念碑上的铭文,终于找到了三位老人,吴良楷状态最好,能记得当年的很多事,可惜他不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他介绍了战友孙经纬,几经周折采访到孙经纬,这位81岁的老人记忆力已经不是很好,许多当时的情况讲不清楚了,而他曾经收集的素材也已经在文革中丢失了;而亲历者曲椿华经过两次中风后,几乎已经无法把内心的东西反映给外界,听人们说,一年前,他还十分健康,早点采访的话,会得到很多故事……

  孙经纬在深圳已经生活十多年了,但从来没有人找过他讲这些事,以至于记者要采访时,他的家人害怕是骗子而婉拒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东西已经埋在老人们的心中无法复原了,就像记者采访中始终找不到答案的一些问题:

  我军究竟是怎样击沉军舰的,是用机枪、手榴弹,还是岸上的榴弹炮?当时的商船上有没有架炮?……

  但愿这篇报道刊发后,能有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也希望这些线索能让那场战斗更加具体地复原;更重要的是,深圳还有许多值得寻找的记忆,为了纪念不被忘却,我们如何从现在起,做些什么?

 

孙经纬老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梅戈 摄

吴良楷老人

吴良楷年轻时的军装照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耸立在南山区中山公园内。本报记者 梅戈 摄

历史瞬间如今的内伶仃岛风光旖旎,百花盛开。本报记者丁庆林 摄

 

 

本报记者 王剑锋

 

 

 

   
吴良楷年轻时的军装照


历史瞬间如今的内伶仃岛风光旖旎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