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深圳电网

[粤港史窗]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亮万家灯火深圳电网辉映不夜天

历史瞬间

  1965年8月2日,原宝安县首座35千伏变电站在乌石岩(现石岩)建成后正式投入运行,此举标志着深圳电力事业加快了发展速度。

  深圳电力的前身宝安县供电公司,主要是35千伏的电网结构,覆盖率小,供电量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电力建设从11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128座,并拥有500千伏变电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28座,同时还有3座火电厂、2座核电站和十几座垃圾发电厂。迄今,深圳电网最高负荷创下1130.6万千瓦的历史新高,成为继北京、上海和苏州之后全国第4个负荷超千万的城市。

乌石岩,深圳电网从这里起步

  溯至上世纪20年代,电力开始进入宝安,当时的宝光电灯公司,仅一台燃油发电机,供南头镇大新街照明用电。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南头电厂投运发电,原动机为112马力柴油机,发电机容量75千瓦,供县城、墟镇、街道照明及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尔后曾建起两家私人资本开办的小型电厂,供东门路、人民路、解放路一带照明。1954年7月1日,宝安县人民电厂正式运行发电,增容后共装机5台总容量235千瓦。

  而真正意义的深圳电网起步,则是1965年8月,宝安县有史以来第一座35千瓦乌石岩变电站的建成投产,首条输电线路东莞塘厦至乌石岩落成送电,全长24公里。

  “那时的深圳电网,只能用小和弱来形容。线路高工林日清告诉记者,截至1979年深圳建市,全市发电装机容量仅有2480千瓦;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总容量25800千伏安;最高年份年供电量仅3635万千瓦时。

  趸售县,深港联网迈上新台阶   1979年的宝安县供电公司,原本属于惠阳地区供电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最早的家底宝安电厂,说是电厂,其实就一台小柴油发电机的基础。再之后,是宝安县供电局,一个趸售县供电单位。

  伴随经济特区成立,深圳供电局交由省电力工业局直接管理,深圳电力自此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老电工们谈到,深圳、香港真正联网始于1990年前后,此前宝安县划归惠州电网,跟香港还没有任何的联网。随着一国两制的实现,深港并肩携手联网建设。重要的一点,当时香港的电卖不完,而经济特区建设突飞猛进,以连续多年供电量平均37%地往上蹿。随后,成立了粤港联网指挥部,推动深圳电力供应上台阶。

  深圳供电局党委书记贾振旺回忆说:与香港中华电力的合作,其实早就开始了,那时边防线管理非常严,一直到1986年勘察铁丝网线路还很顺利。当年我这个线路工程师,一月240块,而对方同行一月2万多港币。我们的巡线工租个茅草屋,他们过境就住在香格里拉酒店。我们憋着一口气,暗暗较劲争高低,硬是把线路架设得井井有条,质量超过预期,得到了两地高层赞扬。

  示范市,电力职工再创新辉煌

  深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在经济特区建设中,从点、片状发展实现城市一体化,在漫长的进程中又经过了多次围海造地,地域面积大大增加。随着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各类保税区、开发区林立,各种外资合资企业纷至沓来,纷纷在深圳设部建厂。在与经济发展伴生的强劲电力需求面前,深圳电力的发展,也紧扣着时代的鼓点大步向前。

  如今的深圳电网,已拥有50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128座,220千伏变电站28座,还有3座火电厂、2座核电站和十几座垃圾电厂。南方电网成立之后,深圳电网发展步入高速车道,2005年投产容量达738万千伏安,居全国城市供电局之首;2006年,提前建成亚洲第一条远距离跨海高压架空线路——220千伏前平线。

  而深圳电网完成投资额和投产变电容量,连续4年均居广东全省第一,仅2005年以来电网投资总额达130多亿元,约占整个南网全网的1/10,有力地支撑起南方电网系统内第一个超千万千瓦的地区负荷。今天,深圳电网最高负荷创下了1130.6万千瓦的历史新高,成为南方电网系统第一个,也是继北京、上海和苏州之后全国第4个负荷超千万的城市。

  在今后几年里,深圳电力投产容量每年都将翻一番,到2010年将是2008年的4倍还要多。整个十一五期间,南方电网将投资200多个亿建设深圳电网,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电网结构。至2010年,深圳特区内外电网主网将新建18座220千伏变电站、54座110千伏变电站、扩建4座110千伏变电站等,新增10千伏供电容量11130万千伏安。这,相当于在深圳电网现有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中大型城市的供电规模!

  人物/李煌清

  乌石岩,电站落成像过年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肖意

  73岁的李煌清思路清晰,谈吐流畅。当年,我从惠阳来到宝安县供电公司,先后参加了深圳第一、二座变电站的建设,就是乌石岩、横岗两座35千伏变电站,电站重点解决农村的电动排灌,以及向香港供水用电问题。记得1965年8月2日,乌石岩变电站投入正式运行,投运初期安装一台主变压器,走东莞塘厦到宝安乌石岩线路,全长24公里。那天我们穿戴整齐,真的比过年还高兴,唱着光明行,敲锣打鼓放鞭炮!后来,乌石岩电站增建扩容了,到1986年的4月,乌石岩变电站升压扩建110千伏变电站,乌石岩也改石岩了。

  “别小看配电线路,送到了宝安县城乡,一下解决南头、西乡、沙井、福永、松岗、观澜、光明农场公社的用电,大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受到县领导表扬,我本人还得到了嘉奖呢!李煌清说得很自豪。

  1969年春天,李煌清又被派到了横岗,建设宝安县第二个35千伏变电站,这回从惠阳送电过来,线路长57公里,建成后送电到松岗、龙岗、平山、平湖、盐田等多个公社。那时候,除了大鹏、葵涌边远处外,整个宝安县基本上都用上了电,虽然不是很饱和。

  说到创业的艰难,条件的艰苦,李煌清倒是乐呵呵的,干工作,搞电力,以苦为甜,乐在其中么。记得筹建横岗变电站,两个领头的,一个四级工,一个线路工,一群快乐单身汉,就在横岗六约村的草棚里,建起电站指挥部,吃住都在那里,烈日暴晒,蚊虫叮咬,一干七八个月,没人叫苦当逃兵的。

  再接下来,李煌清参加了笋岗氮肥厂变电站建设,虽然从横岗拉过来只有10公里线路,但厂方用材特别讲究。为解决难题,他先后跑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广州就不用说了,直到任务完成,做到了时间过半,电站完工后才回家。

  “后来,我到公司当上调度员,那时候宝安每日用电量4万千瓦时,其中化肥厂就是2万千瓦时,磷肥厂还没算进来,民用电才差不多1万来千瓦时。而如今呢,全市用电高峰期达2亿多千瓦时,平时也保持在一亿多千瓦时,电力建设之快,我做梦都没想到呀!

  人物/李绪长

  巡线路,风雨无阻多步行

  本报记者 王奋强 金涌

  李绪长老人,是在深圳供电系统屈指可数的元老级人物了。从1964年调入宝安人民电厂,直到在深圳供电局退休,30多个风雨春秋,他在深圳电力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被称为电力系统老黄牛

  李绪长告诉记者,1953年到1965年间,整个宝安县境内均为火力发电,全部使用柴油作动力。毗邻香港,当年的宝安电厂,很多设施都是从香港采购过来的。一个发电车间,就坐落在如今深圳供电局门前深南路的正中间,仅有12台小机组,功率最大的为136匹,最小的60匹,并网发电。电厂负责为县城深圳镇以及黄贝岭、湖贝、向西、渔民村、蔡屋围在内的不足4平方公里范围供电。而最主要的,则是为粤港边防和九龙海关供电。

  “刮台风时,为确保电力运行安全,厂里的电工照样出门抢修电路,经常是人还在电线杆上作业,竹梯就被吹到一边,险象环生。绪长回忆说,当时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全厂的交通工具不过是两辆自行车和一部手推车。两辆自行车,还是1953年从广州请来的两位7级电工的专用车辆,其他人则全部靠步行。尽管如此,50余名员工的电厂,年均实现创利5万元,曾被评为省先进电厂。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宝安县供电公司凭着艰苦奋斗,克服重重经营困难,将生产抓得有声有色,确保了为边防和海关供电政治任务的完成。李绪长说,为了架设通往沙头角输电线路,钢材匮乏,四处采购又采购不到,供电公司索性跑到废品收购站去买角钢。当年香港在粤港边境上架设铁丝网遗落了不少废旧角钢,被边境地区群众拾获后卖到收购站,收购站一时竟成了供电公司的材料采购点。

  “1967年,通往沙头角的输电线路架设完成,电力输送到了沙头角,原来每晚从7时发电至11时停机的沙头角电站,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材料供给不足,制约了边境的建设步伐,直到1976年,通往大梅沙的输电线才架设完成。李绪长记忆犹新。

  人物/林日清

  草棚里,设计首条输电线

  本报记者 肖意 金涌 实习生 谢银波

  林日清是深圳第一条自己设计的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总负责人。近30年过去了,如今的深圳电网规模早已今非昔比,但回想起当年设计的这条高压线路,老人依旧感慨不已。

  1979年,37岁的林日清从工作了13年的西北电力设计院来到宝安县供电公司。当时,供电公司没有自己的设计队和施工队,线路建设工程受制于人,领导了解到我是从设计院过来的,马上就萌发自己设计线路的念头。林日清回忆说。

  说干就干。林日清被任命为110千伏横岗——坪山输电线路设计的总负责人。林日清告诉我们,供电部门从光明农场请了两个测量人员,调来3个工作人员,一个司机,一个负责资料整理,一个辅助电气工作,就这样,我们自己的首个线路设计队就诞生了。

  坪山与横岗两地当时还没有开发,线路必经地带大部分处于人迹罕至的山地,在野外,林日清和队友们住草棚搭伙食,爬山坡钻山洞,查水文勘地质,测距离选路径,生活上一切从简。

  在临时搭成的草棚里,林日清与队友在竹林里砍几棵竹子,架好铺上稻草,就成了设计队队员的住所。渴了,在村子里的老井里弄口水喝,饿了,就去坪山变电站搭建的临时食堂里解决。

  “每天天一亮,老司机发动南京牌敞篷车,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工作。林日清说,车子开不过去的地方,大家就下车步行。为了赶进度,在设计勘测的近4个月时间里,林日清和队友们一直坚守岗位,很少回家。历经100多天的野外勘测,设计队终于选好了从横岗到坪山长约17公里的输电线路。

  “线路路径选好后,我闭门3个月,画出了设计图,1982年年底,省施工队赶赴深圳,我负责工程的管理和竣工验收。林日清谈到,线路设计好了,但在施工过程中,还要跟沿线村民一家家地做解释协调工作。

  历经4年寒暑,1984年,深圳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110千伏横岗——坪山输电线路终于完工,坪山所有居民、工业商业用电自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深圳电网建设也随后逐渐拉开新篇章。

  光明行

  本报记者 王奋强 金涌

  寻访深圳地区最早的变电站,当年的乌石岩,早已物是人非,沧桑尽染。

  但筚路蓝缕,12个柴油机组在宝安县城昼夜轰鸣作业,胼手胝足创建乌石岩变电站,边防线上夤夜徒步十几公里检查电路等场面,一直萦绕在我们脑海,挥之不去。

  在深南大道东路一侧,深圳供电局总部的大厦内,聆听当年的建设者、亲历者,追溯深圳电力建设艰辛的岁月和斑斓的图景,给人却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重温往昔,展阅难忘的城市记忆。

  作为毗邻香港的边陲重镇,深圳的电力事业起步较早,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但因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处于缓步前行状态。1953年到1965年,深圳境内基本是使用柴油的发电火力机组,十几台散落边城,寥若晨星。直到1967年底,沙头角发电厂才结束了每晚7点发电、晚11点停机的作业流程。而梅沙地区通电的时间,更延宕至1976年。

  而今,毫不逊色的是,深圳电网,业已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完善的完美变身,演绎了同样精彩的深圳速度,一跃成为全国强网,牢牢支撑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

  如今的深圳,从关内到关外,城市规划井然有序,架空线路入地,城区配电全部实现电缆化。速度,效益,腾飞……

  天上银河,地下鹏城,疑是银河落鹏城。

  电力人,点亮了万家灯火,扮靓了美丽鹏城,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全国第一条海上架空输电线路——220KV前湾至平安双回线路,于2006年11月10日建成投产。(资料图片)

李煌清讲述乌石岩变电站建设的日子

李绪长是电力系统的“老黄牛”

昔日颇具规模的笋岗变电站。  (资料图片)

林日清曾设计深圳首条高压输电线路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肖意

 

 

 

   
昔日颇具规模的笋岗变电站


全国第一条海上架空输电线路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