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住江之头 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 同饮一江水    山水相依,源远流长终归一 同祖同根,心心相印不分离   东江飞舞,香江欢畅,母亲河明日更辉煌 -------------------------------------------------- 
 大型展览『东江水.香江情』 2008年5月14日至22日在深圳市博物馆展出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办 -------------------------------------------------------------------------- - --------------------------------------------------------------------- 提纲: 总 前 言 一、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二、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三、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四、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五、历史渊之缘 深港双子星 结束语   --------------------------------------------------------------------------- 总 前 言   俯瞰南岳大地   瞻顾沧桑史情 祖国犹似巨龙   深港就是双睛   展不完的是史绩   叙不完的是情义 深港情史多分离   羁愁畏晚终归楫       悠悠东江水,粤港生命线。惺惺兄弟义,深深母子情。东江水翻山越岭跨越时空四十载,养育着东江沿岸人民,滋养东方明珠香港,润泽深圳特区。     香江饮东江的水,沐珠江的露。东江有黄河的魄,有长江的魂。河床是脉,水流是血,输送着祖国雄浑气概,循环着香江万方仪态。东江,聚集祖国百江血脉;香江,拥揽世界万象风云。俯瞰苍茫大地,祖国大陆犹如朝向太平洋蛰伏的东方巨龙,珠江三角洲似巨龙之首,香港、深圳似巨龙的双睛。南粤大地东方发白,旭日喷薄而出,巨龙迎着光明起飞。人类、自然、文明、共融,这是中华大地的“欢乐大同颂”;是“巨龙”吐气扬眉的震天惊雷;是“东江水”之赤裸人性;更是“香江”复兴的民族情愫。 
 --------------------------------------------------------------------------- 引 子 七里径三个口 鲤鱼把水口 谁能找的着儿 金银装满斗                                            ——东江源民谣     这是东江源头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三桐村的桠髻钵山区流传了世世代代的民谣。这三个水口在哪儿?上游人一代一代地寻找,可是到现在谁也没有找到鲤鱼把的三个水口,也许它原本就不在上游……..     东江水依旧流淌,流向下游,流向珠江三角洲广袤的平原,流入香江,流入大海……..那川流不息的江水,吟着歌谣,啖着传说,噙着东江子民寻找水口的世代向往…….    『辞海』云:——东江,珠江东支。在广东省东部。东源寻乌水,西源定南水(九曲河),均出江西南部安远、寻乌两县间。南流到广东省龙川县五合附近汇合,折向西南流,下游经珠江三角洲,到狮子洋出虎门入海。全长523公里。    『广东省志·水利志』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上游称寻乌水,至广东龙川县合河坝汇安远水后称东江。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东江一深圳供水工程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和深圳市境内,东经113。30’一114。30’、北纬22。30’一23。10’之间,是一项以供应香港、九龙地区用水为主要目标,及对深圳经济特区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涝、发电和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北起东江,南至深圳河,输水路线全长83公里,由9座电力抽水站(东江、桥头、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6座拦河闸坝(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两座调节水库(雁田、深圳),两座水电站(丹竹头、深圳)。24.5公里的人工渠道,3.5公里供水管道,47.9公里天然河道和桥梁等建筑物组成。它自东莞市桥头镇附近的东江左岸取水,经过各级抽水站和人工渠道、天然河道,并将原来由南向北注入东江的石马河,改为由北向南导引东江水倒流,逐级把水位捉升共46米,输入雁田水库,然后通过白泥坑明渠,跨越雁田水与沙湾河的分水岭,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用输水管道送往香港。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东江,自古从狮子洋入海,四十三年前竣工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使东江又增加了一个出水口——从深圳水库输往香港。中央政府在1964年斥资修建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把东江水引到香港,使香港摆脱了有史以来的水荒,使东江成为香港真正意义的“母亲河”。生命的纽带使香港和祖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东江供水”解决了沿途东莞、深圳的缺水问题,东江,成为养育粤港的生命之水。         饮水思源,历程回放,请记住这些与东深供水有关的故事,无名、著名的人们和祖国母亲伟大无私的关爱。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深港早年供水治水 治国安邦治水为要。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一直把治水作为定国安邦的重大课题。 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治水。1953年以后,宝安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相继修建了笔架山、铁岗、七沥、求雨坑(立新)、沙湾(深圳)、福田、西沥、三洲田、马沥、高峰、五指耙等大中型水库,同时还挖沟修渠、引淡排咸,形成了沟渠相连、排灌自如的水利网。 日后建立的蛇口工业区以西沥水库、铁岗水库为工业区二个重要水源。众多的水库也为深圳特区提供三成用水,这是后话。 宝安县深圳水库是1959年11月15日是正式动工修建,蓄水量4万立方米,用于灌溉1600亩农田,供应当时深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由于香港人口不断增加,用水问题成了香港同胞的难题。1960年4月15日,港督柏立基派出代表副工务司毛瑾、助理工务司庄信和助理工程司孙德厚来到宝安洽商,请求宝安能够供水香港。广东省和宝安县的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代表同港方进行了会谈,初步协议由深圳水库供水香港。1960年11月15日,协议在深圳正式签字,每年供水量暂定为50亿加仑。 此时,广东省内也大兴水利,河源新丰江水库完工,相当于香港水塘总储水量240倍。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水荒的阴影笼罩着整个香港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广东省政府密切注视香港水荒 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给陈郁省长电报 / 广东积极想办法解救香港水荒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广东省决定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勘测东江水源 / 给香港供水的三个方案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关于东深工程的指示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成为我国60年代重点援外工程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       总指挥:广东省副省长曾生         副总指挥:广东省水电厅厅长刘兆伦、广东省水电厅办公室主任曾光、水利勘察设计院院长     国家援外资金划拨专款4,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工程款     国家计委组成五人协调小组     中央14个部委、 国内60家工厂参与工程项目、加工设备。这样的设备以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现在上海、哈尔滨、西安等地共60多家工厂为供水工程生产水泵,电动机,变压器和其他设备,总数有2,160多台。     广东省内东莞、惠阳、宝安、博罗等地2万民工包括广州5,000知识青年,自带口粮和工具,以肩挑手扛参加建设;工程沿线地区无偿贡献土地。     1964年2月20日,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在12处工地同时开工。参加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克服了工程进行中5次强台风和50年未遇的大洪水给工程造成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提前完成了造福香港的主要工程。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供水工程12个工地全面开工     各工地平面示意图  新开河、桥头、司马、旗岭、马滩、塘头厦、竹塘、沙岭、上浦、雁田、白泥坑和深圳水库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供水工程12个工地全面开工 供水工程简介 / “要高山低头 要河水倒流”/ 广州知识青年在工地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东深工程竣工通水 东江之水越山来!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 粤港生命线』/ 东深工程竣工通水 东深工程竣工典礼 / 清凉甘甜的水来自祖国的东江 /“全靠我们祖国人民想出了这个办法”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粤港生命线』/ 东深工程三次扩建一次改造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粤港生命线』/ 东深工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怀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粤港生命线』/ 碧水长流   对香港供水、对深圳供水 / 保护东江水源 --------------------------------------------------------------------------- 
 第一部分『东江水之缘,粤港生命线』/ "悠悠东江幸福水,粤港腾飞大动脉" ---------------------------------------------------------------------------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香港是移民城市,远离大陆,远离家乡。同乡会、行会、把背井离乡的人们以社团聚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团结互助,举办公益事业。港民爱家乡、爱同胞、爱国是有史以来的传统,无论是英治时期还是回归以后,不变的是认同祖国、爱同胞的心。从清朝末年,港人就有做慈善的传统,首推东华三院。今天的香港同胞仍然经常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出资捐款,这一份份可贵的爱心,正是香港同胞一百多年来,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基础,也正是中华传统精神那巨大的凝聚力的源头。 
 --------------------------------------------------------------------------- “无数涓涓细流,汇成社会爱如潮水”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回哺东江上游 /香港的助学基金会     自1993年华东水灾后,香港演艺界部份成员,於实地考察国内灾难.贫困.病疾.孤儿等问题,决定为了持续「減災扶貧」活动,必须从扶持下一代入手,遂於1994年正式成立非牟利慈善團體『福幼基金會』。     近20年来,香港注册的100多个内地助学基金会,在国内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它们是:以促进老区建设救助老区失学儿童为己任的『中国星火基金会』;           行路助学的"万里长征路,十亿助学心"的『苗圃行动』           『雁心会助乐基金』;         香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参与捐助内地『希望工程』;         "改善中国内地山区基础教育为目的身体力行"的『培幼行动』;         "为贫困和不幸的人谋求福利"的『基督教励行会』;         从"教育、社会福利、卫生项目、防灾救灾入手"的『爱德基会』;         "中国农村孤儿助养计划和女童班计划"的『基督教协进会』;          "透过每月捐款帮助中国偏远的城乡贫穷的人踏上脱贫之路"的『世界宣明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教育基金会『小扁担励学行动』;         义工团体的『爱心力量』;         "点滴成河、神州育俊彦"的『川彦社』;         "为内地扶贫、助学和建校"的『爱心之光』;         "在苦寒,饥饿及贫乏的山区中"行动的『善启慈善基金会』;         "改善教育根治贫穷"的『白湾社区教育』;        “在贫困山区建校助学”的『慈恩基金会』;        “助人自助”、“樂善好施” 的『樂施會』;        “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是『 东华三院』一直秉承 的精神;         香港珠宝企业支持中华慈善总会的爱心助学项目;         资助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和在粤北山区建立50多所希望小学的『霍英东基金会』;          捐助潮汕贫困山区70所"基础小学"的『李嘉诚基金会』等100多个基金会。         香港同胞的善举,表现了香港同胞爱国.爱乡.爱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 "山区穷孩子的明天"       "再缺不能缺教育,再苦也不苦孩子"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慈恩基金会 / 辅幼基金会 --------------------------------------------------------------------------- “万里长征路十亿助学心”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苗圃行动助学基金会 -------------------------------------------------------------------------- 教育星火 可以燎原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中国星火基金会 ---------------------------------------------------------------------------  为困境中的生命带来温暖和转机  / 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霍英东基金会 / 李嘉诚基金会 ---------------------------------------------------------------------------- “助人自助”,“乐善好施”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香港乐施会  ---------------------------------------------------------------------------- “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香港东华三院 --------------------------------------------------------------------------- “因为中国有香港”         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总理说:“我们没有香港那么幸运,有中国大陆这样纵深的腹地和广阔的市场……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胜利了,因为中国有香港”……     炎黄子孙时时刻刻关注祖国的兴衰,即使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爱国爱乡的人士时时刻刻倾听着大陆的召唤。1979年、1980年,来大陆投资的港商们,他们是爱国爱乡的先驱,改革开放的先驱。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港商是率先投资大陆的外商,并占外商投资的70%。霍英东等人的投资行动,使驻足观望的海外同胞港澳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 投资。     总部在香港的四大中资机构之一——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在 “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方针下,在连接祖国和香港的重要部位深圳蛇口建立工业区。引进香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等。蛇口工业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管。 ----------------------------------------------------------------------------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因为中国有香港”/ 改革开放的先驱 ----------------------------------------------------------------------------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因为中国有香港”/ 香港招商局与深圳特区 ---------------------------------------------------------------------------- 
 第二部分『香江情之缘 同胞骨肉亲』/  “因为中国有香港”/ 相继在深圳投资的港商 ----------------------------------------------------------------------------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展场香港乐施会部分 
 庄世平之子庄耀植(右)庄世平表妹方惠兰(中)在庄世平事迹展版前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圳的根有西广府(宝安),东客家(龙岗)之说,西部连接东莞,东部连着惠阳;香港的根有新界之说,深圳河两岸或是同宗兄弟,或是亲戚朋友。深港同祖同根,根在华夏。     香港新界邓氏家族分支深圳莲塘坳下、宝安塘尾、东莞雁田;深圳福永、岗厦、荷坳文氏、香港元朗锦田文氏一脉相承;深圳下沙黄氏、上下梅林、元朗米埔、龙岗坑梓黄氏、香港大水灣、荔枝窩、鎖羅盤、白沙灣新村黄氏共出江夏;香港上水廖氏、深圳三洲田、横岗廖氏同敬上杭;深圳坪山、沙井新桥,香港新界沙田、元朗曾氏家族同出一辙;梅州、惠阳、陆丰、香港新界叶氏根连枝接;深圳罗湖张氏新界上水张氏,深圳龙岗区大鹏镇的赖氏、刘氏、欧阳氏等,均来自中原,保留了中华文明和中原代代相传的习俗。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先民来自中原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乡村保留了源自中原数千年的习俗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乡村保留了源自中原数千年的习俗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乡村保留了源自中原数千年的习俗 --------------------------------------------------------------------------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邓氏——图强济弱 忠勇孝悌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廖氏——庚子义举 凤溪治学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 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文氏——正气贯九州 族旺文昌盛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曾氏——大学家风 璀璨群贤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黄氏——大围大盆 四海一家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赖氏家族/ 刘起龙父子将军/ 欧阳氏家族/ 孤胆英雄刘黑仔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张氏——执着传统 尊贤重教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吴氏——民间瑰宝 文明旗帜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何氏——城中城 历史没有远去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李氏——爱国爱乡 赤子丹心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陈氏——代出名贤 义重德厚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郑氏——长河耀硕星 历代出英杰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蔡氏——前世名儒 后世英模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江氏——文星照耀 一方大族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潘氏——诗礼传家 红色乡土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大姓望族 ------------------------------------------------------------------------------- 深港部分姓氏迁徙简表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部分形势迁徙简表 --------------------------------------------------------------------------------     纵观百年,本地亦是人杰地灵,代代英杰,星光璀璨,文官武将声名显赫。新界民风强悍、东莞血性张喷、深圳骁勇斗恨、惠州义勇精猛。在国土乡土受到侵犯,"宁做华夏鬼,不做英夷人"!他们一呼即起,宗族、围村、街坊、乡邻、海内、海外。所以有了九龙海战、官涌海战、穿鼻洋海战的胜利;有了新界、东莞、深圳和惠州10万民众抗英;有了虎门500义士与英军的血拼;有了东莞三千壮丁拉虎门要塞百门大炮支援深圳军民,将英军赶到深圳河以南;有了三州田辛亥革命义士;有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子弟、港澳华侨子弟参军抗日;有了捐资捐躯的华侨;有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粤赣湘边纵队;有了改革开放累累硕果;有了回乡投资的外商。中华民族几经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些部族的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从鸦片战争、新界划界、辛亥革命、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中,深港氏族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外侮、爱国爱乡、共赴国难、开拓奉献的优秀品质。     它是当今“深圳精神”、“香港精神”的源头。 
 第三部分『民族血之缘,深港同根俗』/ 深港历史是一部移民史,亦是一部英雄史 --------------------------------------------------------------------------------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深圳市博物馆展览现场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深圳和香港,两地有着完全相同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而且在秦皇平定南越后,共同进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不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同属一个多民族国家行政改制的一部分,而且还生成了融古越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一体的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血脉亲情维系着两地人民祸福相依,荣辱与共。即使在近百年来,强行划河为界,两地人民依然共赴苦难,休戚相关。自鸦片战争到八年抗战,民族兴亡,系于一心,两地军民,守望相助,共御外侮,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新安子孙率先听见7月1日凌晨香港, 会展中心政权交接仪式的礼炮;他们在深圳河南北两岸的第一时间内亲眼目睹米字旗的降下和五星红旗的上升;他们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午夜迎接驻港部队跨越深圳河....... [深圳市政协文史《深港关系史话》前言摘录]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 港共古城』/ 深港本属新安县,鸦片一战北南分 新安故城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深港本属新安县,鸦片一战北南分 新安县志 / 深港历代归属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深港本属新安县,鸦片一战北南分 1819年可考证的309个深港古村落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深港本属新安县,鸦片一战北南分 新安画卷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深港本属新安县,鸦片一战北南分 香江画卷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英夷拓展界址,新安百姓血拼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义冢无碑,掩埋一段血写的历史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边界土地问题 / 界河两岸的村庄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日军进攻香港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日军占领香港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老区说 / 新界有两座抗日英烈纪念碑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擎南天柱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擎南天柱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 广东战役南路军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弯弯深圳河 边防禁区 / 华南分局对港策略 / 深圳解放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回归吾土 祖国啊,我们已经等了100年了! ---------------------------------------------------------------------------- 
 第四部分『郡县土之缘 深港共古城』』/ 回归吾土 “3.18"不仅是中英街的警世 ---------------------------------------------------------------------------- 
  "弯弯深圳河" / "深圳河两岸百姓抗英"/ "义冢无碑,
 掩埋一段血写的历史"/"中英街"
  深圳博物馆展场:"老区说" / "边境土地问题"
 ,  深圳博物馆展场:"边防"   "回归吾土"
 ------------------------------------------------------------------------- 第五部分『历史渊之缘 深港双子星』 历史没有远去        历史没有远去。     1899年,新界大族率深圳河两岸百姓抗英,给英夷留下整整一个世纪的惊惑;      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策划深圳三洲田起义,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孙中山与黄兴在三州田筹划庚子起义,二人曾在三州田上俯瞰蔚蓝壮阔的大鹏湾深情地说:“我们国家要富强,必须要与西方发达国家通商通航,而这先决条件就是需要建设国际级的港口码头,我看盐田适合建设港口,而且可以建设国际级的深水大港……”。108年后,盐田港经23年精卫填海式的开发和禅谨虑竭的运营的已经成为年吞吐量1000万标箱的国际级大港,与深圳西部港口共拥世界航运第四位宝座;     1938年10月12日,日本军队从大亚湾登陆,发动入侵华南的广州战役,东江流域沦陷;1941年12月8日,在深圳集结的日本军队进攻香港,香港沦陷。深港子弟纷纷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深港旅居海外的华侨送回子弟回国参战。深港是中共南方武装的策源地和活动地区,战争的幸存者成为支撑深港半个多世纪的民族脊梁……      1994年,福田下沙黄氏在重修祠堂之后,供奉着1900年庚子起义统帅黄氏族人黄庭耀之神位…….长明灯点燃,香火不灭;     1997年6月30日,英国殖民主义者终于在这一天撤走,吾土回归。新界屏山邓氏族人举行前所未有之盛大庆祝活动。祭祀先烈(当年抗英死难者)仪式,以告慰英灵。在全国沸腾的欢乐歌声中,广大人民颂祝光荣的抗英先烈魂归天国,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1997年7月1日,白发皓首的大鹏所城赖氏族长在香港回归之日主持着家族祭典,祭文铿锵:……"赖氏族人,世代忠良","九龙海战,英军胆丧", "东纵挥戈,南征北上", ……"爱我赖氏,人丁兴旺;爱我鹏城,蒸蒸日上;爱我民族,钢铁脊梁;爱我中华,国家富强!"……     文氏700年浩气长存于宝安凤凰山文昌塔下、元朗文公祠,……荡荡然徜徉在深港西域伶仃洋面;     新界原住民根据族谱记载,寻找深圳河北岸的族人支蔓,随后向国土纵深寻根问祖,行动越演越烈。传统佳节祭祀,深圳河北岸,邀请深圳河南岸的族人共享盆菜盛宴,规模越做越大。深圳河两岸各姓氏宗亲会、同乡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活动频繁,交流密切,推动和谐、深港合作、海内外联谊、一国两制、共融共进;     蛇口的开山炮隆隆悠远,摇撼了华夏疆土,震醒了沉睡五千年的巨龙……     历史没有远去,历史如影随形。 
 ---------------------------------------------------------------------------- 跨越深圳河       时代把深港推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港深两地各发挥其特色,优势互补,成为最为密切的经济伙伴。30年风雨兼程,深港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使命,两地合作共创出双赢的局面。“深港经济一体化”、“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的雏形已见端倪。深港两地正以难以抗拒之势走向融合。 
 深圳.福田——香港.落马州 深圳.罗湖——香港.上水 深圳.文锦渡——香港.文锦渡 深圳.皇岗——香港.落马洲 深圳.莲塘——香港.打鼓岭 深圳.蛇口——香港.深圳湾 深圳.滨河——香港.米铺 香港.沙头角——深圳.沙头角 -----------------------------------------------------------------------     2003年1月27日零时,皂岗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     2003年2月26日,香港机场管理局与深圳机场集团签订合作框架意向书,联合发展机场业务。     2003年8月5日召开粤港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粤港两地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准许广东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正式建立传染病通报机制:加强交通、口岸等设施建设以及加强高科技产业、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     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     200, 4年6月,李鸿忠率团访问香港,双方签署了“1+8”框架协议,扩大了在科技、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2005年5月26日下午,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公司就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草签《特许经营协议》。此举标志香港地铁公司正式获得深圳地铁4号线30年运营权。同时,双方还就投资、建设和运营深圳地铁2号线及三号线签署合作备忘录。     2005年6月3日,许宗衡当选深圳市长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理念。9月,许宗衡率团访港,深港双方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2005年7月15日,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深港创新圈”。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授权特别行政区政府对位於深港西部通道深圳一方的香港边境检查站实行口岸管理,在深圳的地面上实施「一地两检」,这是国家立法机构对「一国两制」原则下边境管理模式的创新,将给今後深港合作的广阔领域提供范例和启迪,直接推动深港国际大都会的创建。    2007年5月21日,深港两地政府共同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 2007年7月1日,实施“一地两检”深港西部通道正式开通。 2007年8月13日,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公布了《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以“共建国际大都会”为主题的第二次“港深合作论坛”在香港召开。   2007年10月15日, “深港生产力基地”揭幕,首次“深港创新及科技合作督导会议”确定七大重点发展项目。 2008年3月10日,李德成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议案,要求将深港联手打造世界级大都会提升为国家战略。 ---------------------------------------------------------------------------- 
 ---------------------------------------------------------------------------- 
 ------------------------------------------------------------------------ 深港各领域的合作     口岸通关合作/科学技术合作/基础设施合作/食品安全合作/投资与贸易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推进珠三角经贸合作/环境保护合作/文化教育合作 
 
 --------------------------------------------------------------------------- 双城记——“一国两制、一都两市”        1、文脉——天然纽带 蓄发根基        2、 “深港经济一体化”深圳港先行               3、深港金融合作“重中之重”               4、深港未來合作五大議題      --------------------------------------- “双子星”明日更辉煌    “深港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深圳和香港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即一区两市、一都两制的国际大都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将有能力作为区域经济单位的代表,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到二零二零年,深港两地GDP将超越伦敦和巴黎,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东京的位居世界第三位的超级大都会。 
     ---------------------------------------------------------------------------- 
       深港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深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深港影响中国,辐射世界!     深港将沿着历史的足迹前进,继续承载中华振兴的重负与荣辱!     21世纪属于中国,也属于深港。    “双子星”明日更辉煌! “大江一浩荡,离愁足几重?” 东江香江水结情, 深圳香港缘不分; 谁将携手舞长袖, 再看深港双子星。   --------------------------------------------------------------------------------------- 结 束 语 悠悠东江水    兄弟血脉亲 东江水激荡    有史到如今 香江饮东江之水   东江拥百江之威 香江聚万象风云   东江敛中华魄魂 江河成洲   民族成殷 携手共奋   和谐共融     东江,聚集祖国百江血脉;香江,拥揽世界万象风云。俯瞰苍茫大地,祖国大陆犹如朝向太平洋蛰伏的东方巨龙,珠江三角洲似巨龙之首,香港、深圳似巨龙的双睛。南粤大地东方发白,旭日喷薄而出,巨龙迎着光明起飞。人类、自然、文明、共融,这是中华大地的“欢乐大同颂”;是“巨龙”吐气扬眉的震天惊雷;是“东江水”之赤裸人性;更是“香江”复兴的民族情愫。 
 ----------------------------------------------------------------------------------- 
 后 记     本展览得到市委领导的重视和批准,及有关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人员的通力协作得以完成。在此还要感谢以下单位和个人:     深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粤港供水、盐田港集团、深圳博物馆、中英街博物馆、宝安挡案馆、招商局历史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公报》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香港万里图书机构、香港银都机构、香港政府新闻出版署、香港新界社团联会、香港邓氏宗亲会、香港上水乡村公所、东莞邓氏纪念馆、深圳罗湖笋岗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何氏)、下沙村黄氏博物馆、深圳向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张氏)、沙头角沙栏吓村史馆(吴氏)     霍达(北京)、何佩然(香港)、高添强(香港)、冯琳(香港)、于粦(香港)、张康达(香港)、彭全民、陈志明、蔡伟强、李连生(香港)、李汉(香港)、李和、曾发、张泽新、廖远耿、廖国球(英国)、王永苗、汪开国、申晨、余加(香港)、廖仲清(香港)、邓仁彪、邓学尧(香港)、邓圣时(香港)、邓昆池(香港)、吴渭清(英国)、吴天其、吴伟彬、赖济潮、程康     本展览题目《东江水,香江情》由香港政府文化顾问、香港电影史专家、中国电影百年特殊贡献奖得主余慕云先生建议、定名。余慕云先生早年是香港中业学院新闻组学生,1947年与中业学院、达德学院40余名在校大学生,偷渡大鹏湾到坪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 主    办:深圳市史志办公室 顾    问:杨宏海、杨耀林、孙霄、彭全民 撰 稿:叶凌 题诗:李基龙 特约撰稿人:霍达(北京)、陈志明、申晨、叶维里(香港)、郑京生、林鸣(香港)、李灵、             邓圣时(香港)、邓昆池(香港)、林虹、叶瑞山(香港) 编辑/版面设计:叶凌 统筹/行政:李玲 校对:林志勇 资料收集:叶凌、廖仲清、邱子江 摄    影:张扬(北京)、张虹(北京)、蔡伟强、李义霖、陆福田、吴驱浪、陆洪亮、何小南            廖福光 (香港)、陈焯乐(香港)、莫振成(香港) 漫   画:李维(香港) 素   描:玉青 制   版:深圳市新星图片有限公司 网站规划:深圳市点击科技有限公司 程序设计:程康 网页设计:叶凌 著作权声明: 本展览中使用的个别图文因无法联系到作者,未能取得本人同意,您发现有此类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902938869  电邮:1027052315@QQ.COM   主要参考资料: [书籍] 1、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编,《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东江供水工程简介》,1965 3、何佩然,,《点滴话当年——香港供水150年》 4、深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蔡德麟主编,《深港关系史话》,海天出版社,1997 5、邓开颂、陆晓敏主编,《粤港关系史1840~1984》,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出版,1997 6、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雷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1992 8、深圳档案馆编,〈建国30年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第三卷,花城出版社,2005 9、深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深圳文史〉3、4、8卷,海天出版社,2001 10、汪开国、刘中国著,《大鹏所城.深港六百年》,花城出版社,2007 11、胡政主编 张后铨编著,《招商局与深圳》,花城出版社,2007 12、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13、尔东,《香港历史之谜》,明报出版社,2001 14、高添强编著,《香港今昔》(画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15、严瑞源编著,《新界宗族文化&旅》,万里机构出版社,2006 16、邱东,《新界风物与民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17、刘润和著,《新界简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18、香港大鹏同乡会编,《香港大鹏同乡会30周年特刊》,海天出版社,2006 19、管林根主编,《客家与龙岗》,花城出版社,2002 20、深圳市宝安区档案局(馆)、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编,申晨著,《宝安文史丛书.寻根宝     安》,作家出版社,2006  21、彭全民,《何真事迹》 22、张俊其,《深圳市向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及规章制度汇编》,中国文献出版社,2007 23、郑京生,《在盐田港难忘的岁月里——盐田港区集团发展历程资料汇编1999、4~2008、2》,2008 24、大鹏城赖氏祖祠重修筹备委员会 赖荣茂编,《赖氏世系简谱》,1999 25、廖国柱主编,《中国廖氏通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26、向西村重修族谱编辑委员会编,《深圳清河堂向西张氏族谱》,2004 27、 深圳市沙头下沙黄氏宗亲会、深圳市下沙村村委会编,《念恭堂.黄氏家乘》,1996 28、香港上水《廖氏家谱》,中华民国十八年 29、《邓氏东莞涡岭衍支家谱》 30、《南阳堂.邓氏族谱》(坳下邓氏家谱),2000 31、雁田邓氏族谱编写组编, 《东莞雁田邓氏族谱》,2003 32、宝安塘尾邓氏族谱补写工作组编,《塘尾邓氏族谱》,2002 33、广东南雄珠玑巷吴氏纪念馆筹建委员会编,《南雄珠玑巷吴氏纪念馆.吴氏历史文化展览     册》,2008 34、盐寮吓村酬神委员会编,《沙头角盐寮吓村十年一届酬神庆典特刊》,2007 35、香港上水乡建醮委员会编,《上水乡六十年一届太平清醮》,上水乡乡公所出版,2007 36、香港乌蛟腾海外联谊会编,《香港乌蛟腾海外联谊会成立20周年特刊》,2004  37、香港元朗十八乡庆祝天后宝诞委员会编,《香港元朗十八乡庆祝戊子子年天后宝诞会景巡游特     刊》,2008 38、甲申年建醮委员会编,《香港元朗厦村乡约甲申年建醮特刊》,2004 39、甘霖,大型交响史诗《东江廻响》策划案摘句,2003 [画册] 1、深圳博物馆 杨耀林、黄崇岳主编,《南粤客家围》(画册),文物出版社,2001 2、深圳市博物馆 杨耀林、叶杨主编,《携手并进、共创繁荣——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图片展》     (画册),2007 3、深圳市文物管理办、深圳市博物馆、深圳市考古鉴定所,陈威主编,《深圳7000年》(画册),    文物出版社,2006 4、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孙霄主编,《中英街》(画册),海天出版社,2002 5、招商局档案馆编,《招商局史料陈列.一八七二到今年》(画册),2004 6、深圳市宝安区档案局(馆)、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编,《回眸千年宝安.图片集》,2006 7、中共深圳龙岗区委宣传部编,《深圳龙岗客家围龙屋》(画册),花城出版社,1999 8、汪开国、王永苗,《深圳龙岗风景线》(画册),花城出版社,1998 9、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工委、南澳街道办事处编,《魅力南澳》(画册),2007 10、香港艺术馆藏品选粹,《历史绘画》(画册) 11、黄国权,《走进下沙》(画册) 12、香港东华三院,《回归十年.心系百载》(画册),2007 13、东莞市雁田邓氏纪念馆编,《雁田邓氏纪念馆》(画册),2005 [影视] 1、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香港沧桑》(VCD),1996 2、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鸿图影业,彩色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VCD),1965 3、全国政协、深圳政协联合制作,电视片《同舟缘》,2003 4、深圳沙头下沙实业有限公司制作,《红红火火.新下沙》(DVD), 5、深圳市沙头下沙黄氏宗亲会、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江夏情民族心——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八届第二次会员文化联谊大会》, 2004 6、香港乌蛟腾海外联谊会祖地建“希望小学”,(DV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