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蔡氏——前世名儒 后世英模



  作者:
申晨
  来源:《寻根宝安。
 

蔡氏——前世名儒 后世英模

    据史料记载,蔡姓的由来历史悠久。上古时候,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其中武王的弟弟叔度,被封到蔡邑,建立蔡国,即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一代,于是形成了蔡姓。

    蔡姓刚开始时生活在渭水流域,后来部分迁移至今天的河南兰考县,再迁至福建的莆田。所以在广东的蔡氏宗祠里,常常见到的一幅对联是“莆田世泽,渭水家声”。

    在1986年罗湖区蔡屋围抄录的族谱中记载,罗湖的蔡屋围、松岗的沙浦村等广东一带的蔡姓,大都是蔡安的后裔。宋嘉定十四年(1221)正月十六日,蔡氏一世祖蔡安,生于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麻阳溪东畔的圣迹寺一带。先祖蔡氏七十四世蔡元定是一位学识宏深、博学才高、著述颇丰的理学家、乐律学家。

    宋淳祜年间(1241—1252年),蔡安在广东南雄为官,敕授承德郎,任职国子监助教,居住在珠玑巷柯树下。数年后,蔡安宦游至东莞,与原配李氏、长子蔡颢、次子蔡颀迁居东莞靖康堡堂厦乡(今东莞市长安镇沙头塘厦村)。后蔡安与长子蔡颢回南雄,于宋咸淳七年(1271)卒,享年51岁,葬于广州市番禺市桥蔡边村土名玉堂岗,后迁葬朱岗山。后人于每年清明后第一个星期日拜祭蔡安墓。

    次子蔡颀因脚跛与母亲暂留,当地方言“暂留”意为“躺下”,因名塘厦。后子孙繁衍,人丁渐多。李氏死后葬于东莞塘厦凤山丙午向,名为“丹凤朝阳”,今东莞、深圳、中山、香港等地蔡安后裔于每年清明后第二个星期日拜祭李氏墓。

蔡颀生了三儿子:起莘、起岩、起南。

    蔡起莘,东莞长安镇宵边村蔡氏三世祖,宋主书广业助教修职佐郎,敕授迪功郎国子监助教,配陈氏,生四子:达道、适道、应炎、造道。

蔡起岩,蔡屋围蔡氏三世祖,宋国子监助教,高州主薄,后居塘厦村,配邓氏。生一子绍道。宝安沙井、蔡屋围、东莞乌沙蔡屋村等是其裔孙。

   蔡起南,蔡屋围蔡氏三世祖,宋宣助教,配谭氏,生子守道。迁居闸门头灶,其后代裔孙分布于香港沙田、小沥源村、田心村等地。

 

理学名宗蔡元定

    南宋绍兴五年(1135),蔡元定生于福建省建阳县麻沙村,字季通,号西山,受父母胎教,生而聪明,博学强记。父亲授孔孟正脉,二程《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等,使元定幼时就打下义理与象数学理的基础。

    蔡元定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十九岁秉承父志,在西山绝顶上建了一书屋,忍饥挨饿,刻苦读书,知天文、地理、河洛之学;博览群书,精易象,通兵法,晓律历,著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洪范解》、《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潜虚指要》、《大玄指要》、《大衍详说》、《洪范解》、《燕乐源辨》、《八阵图说》、《家引经引义》、《律吕本源》、《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玉髓真经>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著作等等。而立之年也不参加科举,很多大臣举荐他,皇帝下诏叫他入朝,他都称病推辞了,一心专以承传圣道为已任,成为一位学识宏深、博学才高、著作宏富的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

    这样一位著述全面而丰硕、思想深邃而卓越的著名学者,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惜均语焉不详。

 

进士第沧桑

    松岗沙浦围村有一座进士第。抬眼望去,这是一座二进四开间的广府式建筑,大门上镶有红色细砂岩匾额,上刻“进士第”三个大字,由蔡学元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

    蔡学元,清代乾隆、嘉庆时人,是蔡珍的第二个儿子,三岁时便能背诵诗文。他的父亲蔡珍,积学能文,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诗经中丙子科举人,后来在新安县最著名的文岗书院掌教十多年,深得县人的敬仰,当地名人学子多出其门下。

    正是因为有父亲蔡珍的言传身教,蔡学元的学问才有很大的长进。乾隆六十年(1795年),蔡学元领乡荐(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成为进士,登戊辰科吴信中榜第三甲进士,被朝廷录取为内廷咸安宫官学汉教习(给皇家子弟当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蔡学元也是沙浦村中数百年来学位最高的人。

    蔡学元留下来的文字,现在可见的仍有两篇。一篇是在清嘉庆《新安县志·艺文志》里,撰《重修赤湾天后庙记》,文中有明清时期的海内外交流资料,颇有历史价值;另一篇是《重修观音古庙碑记》,保留在沙井镇内围头六巷观音古庙内。

 

光辉岁月

    1911年10月30日,新安县光复;1914年复名宝安县,县城就迁到了蔡屋围。1924年,宝安县实行区乡编制,全县划分为七个行政区,蔡屋围归属第三区管辖。三区有四个重点乡:蔡屋围、皇岗、石下和上步。

    1924年8月、11月,中共广东区委先后派遣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毕业学员黄学增、第二期毕业学员龙乃武等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到宝安县沙井、松岗、公明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同年底,他们成功地发展了宝安县首批中共党员。1925年上半年,他们在三区发展了蔡子儒(又作如)、蔡励卿、蔡子湘、郑泰安、文季彬、郑庭芳等,其中蔡屋围的党员人数最多,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党小组,组长蔡励卿。蔡屋围的党小组、党员依照党的指示,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热情逐渐高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中共领导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6月19日,深港穗地区更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这一年,蔡屋围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为了孤立和打击港英帝国主义,7月9日,罢工委员会决定对香港实行全面封锁,禁止所有轮船往来香港和新界口岸,宝安县的沙头角至南头则是封锁的重点区域。为了增强封锁的武装力量,7月23日,罢工工人纠察队第三大队第九支队和“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一百多人奉命先后开到深圳驻防。铁甲车队开进蔡屋围,队部就设在怀懦公祠内,乡内的培英堂、缉熙公祠也成了铁甲车队的驻所。

    怀懦公祠,它是蔡屋围的主要家祠之一,位于蔡屋围新围旁,为二进五开间两廊庑三天井的宗祠式建筑,门上有一幅对联:西山理学,东阁家声。西山、东阁指的是蔡元定和蔡安。宗祠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民国五年(1916)重修,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周恩来同志曾在此活动。

    铁甲车队是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经孙中山同意,抽调黄埔军校的徐成章、赵自选、周士第及外调廖乾五、曹汝谦五人筹建,并于1924年11月成立的。其人员配备与调动,由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直接掌握,所以,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最早的武装队伍。铁甲车队在沙头角、莲塘、罗坊(芳)、黄贝岭、福田、新村、南头等边界水陆要冲布防巡逻,打击走私,协助纠察队和工农群众封锁香港。此外,队员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和革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农民运动。

    铁甲车队建制明确,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1925年11月4日,铁甲车队与港英军队、陈炯明残部在沙鱼涌展开激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封建军阀破坏省港大罢工的嚣张气焰。

    1925年8月19日,蔡屋围乡农会原定举行成立大会,由于深圳护税局局长王祝南派兵到该乡勒收苛捐,捕去乡农会副执行委员长蔡国安、会员蔡泽生,致使该乡农会未能举行开幕典礼。但人民要求进步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9月1日,蔡屋围乡农会在怀懦公祠举行成立大会,各界近400人出席,盛况空前。大会推举蔡建民、郑奭南、任芝舒为主席团成员,郑奭南为主席团主席。工人纠察队第九支队长陈剑夫、第十一支队长罗光华、训育员潘岳南、铁甲车队长周士第、农会代表蔡建民、任芝舒等在会上演说,痛诉受帝国主义、军阀、官僚政客、土豪劣绅侵略、压迫之苦,表示要打倒一切反革命派,继承孙中山、廖仲恺未竟之志,支持帮助罢工工人反抗帝国主义。会议决议要根本扫除与廖仲恺暗杀案有关的不法军队、官僚、政客,为廖仲恺报仇。

    当时,周士第率领的铁甲车队驻扎蔡屋围,执行封锁香港的任务,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蔡屋围顿时成为对英斗争的最前沿。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团体的蔡屋围农会的成立,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战略意义。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革命战争年代,蔡屋围成为时代精英人物辈出的地方,为蔡屋围的历史增添无限耀眼的色彩。

    蔡瑞芝,中共党员,1925年8月,宝安县三区区委在南塘东平社学召开区委会议,任区委常委,还任三区农民协会常委,宝安县农会干事。9月19日,深圳各界群众在深圳墟举行了廖仲恺、陈秋霖追悼会,蔡瑞芝任追悼会筹备机构的广务部主任。12月27日在国民党宝安县党部成立大会上蔡瑞芝被选为7个执行委员之一,为推动国共合作作出贡献。1926年任第三区农协常委。

    蔡励卿,中共党员,首任蔡屋围党小组组长。1928年2月23日,宝安县委在燕川村召开全县党代会,蔡励卿当选为中共宝安县委委员、县委常委,对革命工作贡献最大。

    蔡子儒,文名蔡子如。1925年3、4月间,在黄学增、何友逖的介绍下,蔡子儒与蔡励卿、蔡子湘、郑泰安、文季彬、郑庭芳等在三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宝安县早期中共党员。

    蔡子湘,又名子襄、子商、蔡来,蔡屋围长房廿五世有能之子。1925年上半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上半年至1927年上半年任中共宝安县第三区区委干事。他的父亲蔡有能在深圳镇上大街开设汇兑庄和大来金铺,家庭经济环境较为富裕。蒋介石实施“清党”后,县委活动极为困难,他毅然负担1927年6月至年底的县委活动经费,使县委度过最艰苦时期。1927年8月,皇岗交通站建立,他利用少东家的身份掌柜,把大来金铺作为党的经济接应点,只要交通站的人员往柜面一站,说声“给兑些零钱吧”,他就如数把钱交给来人。此后数年,宝安交通线的活动经费大部分由他提供。在他的经济支持下,交通站及时沟通了省委和县委的信息,护送各级领导进出香港,在革命低潮时期党的对敌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八年抗战中,蔡屋围涌现出一批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赴难的英雄儿女:

蔡叠华,1925年生,1941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上半年在乌石岩牺牲。

    蔡英福,1924年生,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在抗日战斗中牺牲。

蔡玉有,1925年生,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在广州被捕就义。

……

    他们的英名,深深地镌刻在烈士纪念碑上,他们的事迹清晰地留在了耳边。在他们的身影还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之前,我想找到他们,去看望他们,并记录下他们。

    香港元朗十八乡蔡氏,是从松岗沙浦村、西乡固戌村迁出的。

    蔡庭安,固戌村蔡氏族人。在1946年底响应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恢复武装斗争的号召,在西乡建立组织拉队伍(护乡团西乡武工队)。在公开的场合打着“联合社”的招牌,蔡庭安是联合社社长,把本村蔡姓和其他姓氏20多青年组织起来,加入边纵一支三团。有蔡德林、蔡和荣、江莲兴、江有兴、林锦明、陈广、陈镇、江定有、陈杜生。

私立燕贻

    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宝安沦陷前),宝安籍华侨纷纷回乡兴办学校。地王现在的位置,原来是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小学,叫燕贻。1927年,由旅美华侨蔡泰华发起捐建,取名“燕贻”,寓以华侨像海燕一样漂洋过海,贻建学校之意。从此,蔡屋围的孩子上学就不用花钱了。

    学校占地有6000多平方米,设有教务处、小礼堂、图书室、学生成绩室、教员休息室、教员宿舍、乒乓球室、篮球场、排球场、操场。校园内还有四棵百年历史的古榕树及建校时种植的凤凰树。

    学校以“勤、诚、敬、敏” 为校训,还谱有《燕贻小学校校歌》,订立了严肃的校规。学校注重学生体育训练,1933年,宝安县举办第一届学生运动会,燕贻派出5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奖牌最多。

    1938年11月,日军攻占深圳镇,宝安县沦陷,学校被迫停办。陈友仁(1875~1944,美国华侨,原籍广东顺德,外交家)之子陈丕士在校内创办“深圳农村福利会”,支持恢复办学,选派柯正持等十多位大专毕业生入校工作,同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据学校,学生转往村内洪圣庙和怀懦公祠继续上课,抗战胜利后迁回学校。解放战争期间,党组织派黄永光、龚锡贤、李磊夫等以教师为名,入校进行地下活动,大量搜集敌军情报,成立宝安县第一个共青团小组,培养迎接解放人才,配合民主人士动员当地驻军起义。1952年学校由政府接收,改名为蔡屋围小学;1993年又易地重建,改名红桂小学,学校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