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江氏——文星照耀 一方大族



  作者:

  来源:
 

[江氏——文星照耀 一方大族]

江氏出自赢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时就赐他姓。伯益的三子恩成,事夏启为掌管刑狱的大理官职。其后人江济因辅助武王伐纣有功,封爵东京。周成王十五年(前1028)后裔受封于江(今湖北江陵)。

江是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江国灭亡后,其族人隐于山东兖州,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姓“江”。江氏祖籍在山东济阳,北方历史上长期战乱,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江姓的一个分支渡过长江,到达浙江、福建、广东一带。

深圳宝安沙井步涌是一个以江姓为主的古老村落,从明代初期立村,至今已经600年。在江氏家族不断的发展壮大期间,却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孝子贤孙,江清、江士元、江逢辰就是有名的三进士。江氏大宗祠现在还保存着一座进士旗杆石。明代初年,归德盐场曾在这里设大步涌社,是归德盐场十三社之一,居民都是以盐业为生,清代康熙以后盐田逐渐荒废,转以种田为主,养蚝为辅。

南宋度宗景炎三年(1278年),江涵翁简选惠州群宰。时遭世变,居府城。生五子。长子江自强(1328-1396),字得道,号秉勗,步涌村奉他为始祖。娶许氏,生济。江济,娶王氏,生纳流。

明代初期,三世祖江纳流从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到沙井,成为步涌村真正的开村始祖。明建文二年(1400年)壬午职授盐使司来任,历治数年,德正宜民,上擢高用,以奖其才。但补久辞官,买田地,建房屋,建大宗祠。

江纳流生了七个儿子,江东、江成道、江潮、江澄、江浩、江洋、江溶。

江纳流与邓家蓢村(今万丰村)潘辕交往深。他将孙女许配给潘辕的长孙潘楫,生下潘甲第、潘甲科、潘甲榜。与潘氏的联姻,大大加强了江氏在归德地区(今沙井、松岗、福永一带)的势力。

五世祖江清(1418-1474)是江纳流的长孙,字原性。他留着长须,仪表伟岸,务学富才,气节自高。天顺五年(1461年),岁歉民饥,东莞知县吴中多方赈恤。江清捐资以助赈恤。他推辞了吴知县想举荐他为乡饮介宾(乡饮是古代嘉礼之一,周制),更为知县所眷爱。

六世祖也名江清,号振右,天顺三年(1459年)已卯科乡进士出身,他是江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后升江西省南安府上犹县知县。

七世祖江万岐,字宗汉,性淳而气清,和平,自将孝友自处,立身行事务大规模而不为琐吝。宗族乡党无有闲言,痛天不假之寿,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十月二十三日逝世,终年仅32岁。

八世祖江振湍(1490-1570),又名江振沛,字性之,号阳峰。年逾八旬,九乡通约举送冠带寿官。他生平刚直,好文学作诗词,据《新安邑志》记载:“江振湍,父早丧,事母极孝,博通经传,放怀山水。家近云溪寺,日往憩焉。尝赋《鹾海谣》,人传诵之。即江振沛。”江士元,字参宋,清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以《书经》中式,是江家的第二位进士。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戍科庄培因榜第二甲进士。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是科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宗师。江永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戍岁贡。

江钟灵,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拔贡,充实录馆誊录,议叙教谕。实录是专记某位皇帝在位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唐以后,新帝嗣位,为先帝编撰实录,成为定例。清代设实录馆,专司其事。未仕而卒。

在江氏大宗祠的后厅,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对联:瑞气长留行佣称巨孝,文星照耀梦笔显高才。这里的“巨孝”、“梦笔”可都是有来历的。

东汉临淄人江革(?  535),宇休映,九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他的故事被列入中同二十四孝之。

江氏家族的先人一江淹,“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说法都是因他而来。

江逢辰(1 859  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弇、密盦。生有至性,聪颖好学,就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粱鼎芬举荐,深受清未名臣张之洞赏识,与梁鼎芬同为张的幕僚。曾任教十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 885)中举,光绪十八年(1 892)十进士,任户部主事。

江氏出一绿林好汉,江恭喜,又名公喜。新安西部绿林的头号人物、新安三合会的首领之一,江湖上人称“盲公喜”。 1 899年秋,郑士良奉孙中山之命,来到三洲田,为起义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很快就与附近三合会党的首领黄耀庭、江恭喜等取得联系。黄耀庭、江恭喜等赴三洲田准备发动起义。1918年江恭喜任职于粤军许崇智部,参加援闽之役。1920年江恭喜参加粤军回师之役。1923年江恭喜追随孙中山北伐,嗣以积劳成疾解职归农。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