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戊叔和海上交通线



  作者:
林虹
  来源:原创
 

戊叔和海上交通线

戊 叔

  1942年正月,下着绵绵细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惠阳的坪山来到新界的横山脚、乌蛟腾一带进行肃匪锄奸、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抗日救亡工作,住在石水涧阿戊家中。

  港九独立大队成立初期,为了便于领导各地的武工队展开斗争,大队的领导机关曾分驻两地,大队部驻在西贡区,直接领导西贡、沙田、坑口一带的武装力量和海上中队,政训室驻在沙头角地区,根据大队部的整体部署,具体指挥沙头角、上水、元朗与大屿山武工队。两地之间隔着大埔海,所以,人员往来和信件传递都必须乘船。但游击队一没有船,二也不会撑船,怎么办?

  房东阿戊是一位忠厚善良的打渔人,游击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戊叔。戊叔听说部队有困难,就主动说,他在涌尾有条船,愿意为游击队服务。就这样,戊叔带着年仅15岁的侄子阿泉,连同一条小打渔船,建立起从泥塘角到西贡深涌的第一条水上交通线。他们也因此参加了港九大队,成为光荣的抗日游击战士。多年中,戊叔叔侄俩不分日夜,不辞劳苦,不怕危险牺牲,风雨无阻地驾驶着小帆船,穿梭于敌人重重的封锁线之中,运送游击队员、运送被营救的外籍人士、传递情报和信件,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交通运输任务。

  从1942年初起直至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止,戊叔一直战斗在这一带海域,被誉为交通线上的老黄牛。

海上交通线

  194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色阴暗,乌云密布,大海在狂风吹袭下卷起一排排的巨浪,渔船都进港避风了。

  就在这个时候,交通员铁沙梨送来了一封信,很急,要马上送去大队部。戊叔接过信,忖思着皱起了眉头,不时地张望,自言自语地说,天将晚了,风浪这么大,天气又不好,不知是什么重要事?过了片刻,戊叔以坚定的口吻说,还是去吧!于是叫侄儿阿泉解开紧系在码头上的船缆,摇船向大队部的所在地深涌湾驶去。

  狂风呼啸,白浪滔天,船出海不远就被打翻了,原来是台风正在来临。好在叔侄俩水性好,在狂风骇浪中搏斗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游到八仙嶺的海边上了岸。小船则淹没在泥塘角外面的石排海中,过了好几天之后,船才被捞起拖回,修了好久才能使用。

  又有一次,戊叔接受任务送信到上洞村司令部去。上午船由泥塘角开出,经大埔海到达塔门附近的黄竹角时,风浪逐渐大起来了。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进,好不容易才到了上洞海面。

  上洞的海岸是一片平平坦坦的大沙滩,水浅滩长,海浪汹涌,海浪冲击着沙滩,卷起的浪特别大,似饿虎擒羊,若不是打渔人,看见这种浪头定会吓得心惊肉跳的。岸长又无码头,船无法接近岸边。戊叔看到离岸已经不远了,就把信拿出来,系在侄儿的腰间,让侄儿下海潜水登陆,自己则驾船到溪涌避风等候。侄儿也是在风浪里长大的,他不假思索就跳进海中,乘着起伏的海浪向岸边游去。谁料人随着海浪上下浮沉,进进退退,总是靠不了岸,戊叔看着很着急,连声高喊:潜水,扒到海底!说时迟,那时快,戊叔话音未落,侄儿闻声而动,潜进水中,随着海浪,双手插进沙里,一浪一步地爬上了岸,戊叔这才放下心来,扬帆向溪涌驶去。

  在从泥塘角往返深涌的送信途中,也曾多次碰上鬼子的电扒(电船),但戊叔都非常镇定沉着,叔侄俩装扮成渔民,一次又一次骗过鬼子的盘问搜查,平安无事地完成了任务。

营救小交通员

  1943年3月3日,驻在沙头角的港九大队政训室遭到日寇扫荡包围,损失很大。小交通员铁沙梨突围时右胸部受伤,鲜血一直流到腿上,湿透了衣裤,他艰难地去到涌尾交通站。戊叔和林传叔侄看见了,立即把他背到泥塘角上船,解缆开船驶往大队部去。

  当日风浪很大,特别是绕过三门仔小岛进入大埔海之后,大浪劈头盖脸地打过来,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进。

  从泥塘角驾船到西贡深涌交通站需一个多小时,但大风大浪给他们增添了困难。交通船横渡大埔海峡时,有时大浪把整条船覆盖着,在远处用肉眼只能看到木船的帆尾。当时深涌的渔民登上深涌角小山顶去观望,都认为这条船很危险,恐怕无法挽救。有的渔民向天求救,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当小帆船横渡到大埔海三分之二时,渔民认出是部队的交通船,他们立即向深涌交通站长报告,全站同志都到深涌角观望。好在戊叔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艄公,他和侄儿俩经过长时间的拼搏后,船终于驶进深涌码头。

  戊叔告诉深涌交通站长说,船舱里有位受伤的小鬼,那边(指沙头角)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站长组织人把伤员送往医院抢救,并派人向大队部汇报。

  这次,戊叔不仅使受伤的铁沙梨及时得到了抢救,而且头一个向大队部报告了驻在沙头角的政训室被包围,现在情况不明的讯息。大队部接到情报后迅速作出应急的部署,以减少损失。

  事后,当地的渔民说,部队有这样忠心耿耿不怕死的艄公,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文字授权,禁止转载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