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专家学者企业家在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上纵论文化·科技·创新

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昨天,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在深主办了2009·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7位专家登演讲,围绕文化·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从文化理念、文化战略、文化发展的手段和途径等角度,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共同探寻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更有意义的发展思路,找寻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作了精彩点评和总结。论坛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

  文化科技融合推动科研发展

  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提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有效手段。从实践结果来看,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成为促进文化机构科研和业务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图书馆界有自己深刻的感受。

  詹福瑞教授认为,文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性资源。在社会公众文化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创新,使自己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涵养和激发社会公众的创新能力。本届文化创新奖获奖者中,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等项目都是很好的例证。这些特色鲜明的服务表明,图书馆等文化信息服务机构不仅可以是文化创新的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更可以成为文化创新能力的播种者而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新是着眼于现实意义的继承性创新他说,无论是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吸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对其现实价值的积极挖掘,都可以很好地使其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

  离开传统谈创新是无本之木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作了精辟论述。他提出,文化传统本身是文化创新的结果,传统本身也包含着创新的积淀,所以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任何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它当年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文化成为传统也就是当年人们进行文化创新,并进行文明积累的结果。

  蒋述卓教授提出,文化传统中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无穷源泉,也是实现创新的原动力。传统文化中可以截取很多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举个例子,像花木兰文化中家国的情怀,给我们后来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和材料。文化创新什么时候能离开文化传统?离开传统谈创新,是无本之木。

  按照蒋述卓教授的观点,文化传统在创新中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文化传统在走进现代融入现代之后会进一步增加文化创新的意味。因为创新也是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新的整合,传统在融入现代文化创新过程中将会得到新的意义的提升,又将成为文化的新内容。继承文化传统的创新,关键在于提炼文化精神,在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启发,而不仅仅在于沿袭某些文化的元素。如果把文化传统的继承只理解为一些文化元素的简单继承,反而会破坏文化传统,同时创新也会走向失败。观念的创新与精神的继承做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袭其皮毛,生吞活剥其中的某些元素。《功夫熊猫》的创作或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总经理李明:

  科技为文化产业插上翅膀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总经理李明表示,最近几年,在深圳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文化+科技型的企业,这批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逆市飞扬,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华强科技集团就是这批文化科技集团的典型代表。深圳这批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我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创意和创新与产业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目前我们的文化科技产业。文化科技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它并不是简单地在科技产业中加入文化元素或在文化产业中添加科技的含量。凡是在文化科技产业中高速发展的企业,正是那些对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以及市场运作都有独到见解的企业。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文化+科技+产业这条路是完全能够走通的,而且能够发展得很好。李明语气坚定地说。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蒋伟教授:

  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文化科技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文化的巨大力量表现在文化的科技化与科技的文化上。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蒋伟教授代表《全国文化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课题组,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新时期发展文化科技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分解、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与文化科技方针等等。

  蒋伟提出:在定位上,在确保一定的科学研究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文化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径上,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集有限目标,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抓手上,将科技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作为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突破口;载体上,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

  蒋伟还提出了发展文化科技工作应注重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对文化科技工作的领导;完善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加速企业主体到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

  重视文化传播方式科技进步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围绕从文化发展的高端定位看文化创新等三方面作了即兴演讲。

  “其实,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从来也不乏创新的精神,因而也不乏建设的成就。于平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要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却让文化工作者似乎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许多领导同志在谈到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之际,常说一方面要深化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其实将这两个方面强调为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也就意味着这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文化权益的公平性到文化产品的精神品质,是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于平认为,体制问题与我们既有的文化建设理念相关,而科技问题却大多指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指向未来的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文化传播方式的科技进步,其次要重视文化生产方式的科技进步。他最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抉择全新的文化创新路径。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严先机:

  正在筹建文化科技实验中心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严先机说,他们坚持公益性文化科技的主线,凝聚重点科技项目,近年来重点安排实施了一批重大的文化科技项目,如《舞台系统工程仿真技术研究》、《中国数字文化地理体统研究(地图)》、《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研究》等等,这些重点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有助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发展。

  “为了促进多出成果,培养、锻炼、壮大科研队伍,我们还设立了所内的自主科研课题,鼓励所内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其中今年立项有15项,这些项目都是围绕文化建设的共性技术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

  严先机透露,他们正积极谋划文化科技实验与工程中心的建设,努力实现文化科技的聚集与转化效应。目前正在筹建申报文化科技实验与工程中心,其目的就是要研发文化科技关键技术,汇集文化领域的适用技术,面向全社会和文化行业推广与转化文化科技成果,谋求推动与促进全国文化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与广泛应用。

  武汉大学社科部部长沈壮海教授:

  应更加关注文化内容的创新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在推进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文化内容的创新,努力创造出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智慧的新文化武汉大学社科部部长沈壮海教授开门见山地说。

  沈壮海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推进中,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我们这样文明古国的世纪新梦。文化部指导下刚刚推出的《中国文化创新报告》既再次表达了国人的这种期盼,也从一定层面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进程。

  文化创新的结果,自然是要形成新的文化。我们应当为自己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靠传统的新生;我们不能仅靠曾经的辉煌,而必须靠现代的创造,否则,我们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式的心态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正因如此,我觉得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应该更加强劲地张扬新文化意识,并积极探寻新文化的建设道路,也就是刚才讲到的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内容的创新。

  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他提出,首先需要我们有理性的文化反思,要通过这种理性反思,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其次,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第三,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灵魂。最后,还需要我们有更加精致的文化传播战略,这种文化传播战略不仅要回答如何传播中国的文化,而且要回答我们传播中国的什么文化。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

  文化竞争进入战国时代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认为,当今世界业已进入到整体性国家文化竞争的新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竞争的战国时代

  傅才武提出,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国家文化竞争与文化战略博弈的新时期,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战略管理经验形成了全球性示范。西方全球性文化霸权的建立,迫使后发达国家进行国家文化战略管理。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管理?傅才武教授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第一,要强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立足于中国国情确立统一的国家文化形象定位;第二,要强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管理,整合政府和社会两种资源,规划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第三,要强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路径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要强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特色管理,传承创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突出中华文化特色;第五,要强化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执行管理,改革战时文化体制框架,建立以大文化部制为基础的国家文化管理职能体系。

詹福瑞

蒋述卓

于平

蒋伟

严先机

沈壮海

傅才武

李明

本报记者 张苹/文 王小可/图

 

 

 

   
詹福瑞


蒋述卓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