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清清东江水南流 醇醇甘露润香江



  作者:
冯庆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东深供水工程已对港深供水261.7亿立方米,为两地经济腾飞推波助澜

清清东江水南流 醇醇甘露润香江

    跨越广东省东莞和深圳两市的东深供水工程,不但与深圳东部水源工程一起,对深圳形成双水源保障,也是对香港供水的一项大型调水工程,占香港淡水供应量近八成,堪称近700万香港同胞的生命之源

    东深供水工程全称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水源取自东江。据其管理方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9年5月,东深供水建成至今44年来,累计供水总量达到347亿立方米,其中对港深两地累积供水达261.7亿立方米,包括对港供水183.9亿立方米,对深供水77.8亿立方米。滔滔不尽的东江水,如甘露般滋润着香江两岸,也为港深两地的经济腾飞推波助澜。日前,记者来到深圳水库,再度感受东深供水工程的巨大魅力。

    全长83公里13个月高速建成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正是我国政府和人民为解决香港同胞饮用淡水的困难而建立起来的一项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粤港供水公司的管理人员高志勇告诉记者,我国政府拨出专款3584万元,仅用了13个月就高速度建成了东深供水工程,从此结束了香港长期缺水的历史。

    不过,由于该工程引东江水南流至深圳市,需将其中一条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一条人工运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工程因而相当艰巨。

    据记载,1963年,工程在崇山峻岭间展开。经过艰苦的建设,成功实现八级提水,水位提高46米后,将东江水注入雁田水库,再由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库,再由深圳水库直接供应香港。东深工程源起自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流经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及深圳等地,全长83公里,主要建设包括6座拦河闸坝和八级抽水站。

    1965年1月,工程完成,3月1日开始向港供水。除供港外,当时还灌溉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每年向深圳沿线城乡提供300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四次改扩建彻底实现清污分流

    随着香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东深供水工程在1974-1978年、1981-1987年、1990-1994年和2000-2003年间进行了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的三期工程扩建和一次改造。至今仍屹立在深圳水库旁的东深供水工程改造纪念馆,图文并茂地记载了这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统计表明,从1965年1月至1997年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供水量150.8亿立方米,其中向香港供水100.8亿立方米,向深圳供水23.7亿立方米。

    此后,经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线改造,以从根本上解决供水水质,增强供水能力。2000年8月28日,全长51.7公里,投资49亿元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兴建,2003年6月28日全线投产通水运行,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投产。工程供水规模为每年24.23亿立方米。加上原来建成的太园抽水泵站、雁田和深圳两座中型水库、生物硝化工程,以及2004年改造的上埔抽水站和雁田抽水站,形成了完整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改造,还一举攻克了四大世界水利工程的技术难题——应用了最大直径(4.8米)的现浇环形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同类型最大的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同类型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混流泵、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

    这一次改造工程的投产运行,使东深供水方式得到了质的提升,即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管道输水,从而彻底实现了清污分流。高志勇表示,经过监测,改造后的东深供水水质获得根本改善,绝大部分指标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标准。

    多个环保工程齐上马确保喝上放心水

   “深圳沙湾排污泵站、沙湾污水截排系统、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龙岗平湖白泥坑人工湿地、平湖污水处理厂、东莞雁田污水处理厂、塘厦污水处理厂……”提起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的环保工程,粤港供水公司的管理人员如数家珍。除了这批环保工程,共有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长年累月不停地奔忙在工程沿线13个监测断面和10个采样点。东深供水工程还设有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每天采集水样化验,并将监测结果通报给香港水务署。

    记者来到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的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现场一探究竟。生化站黄站长告诉记者,总投资2.8亿元的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于1998年底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降解水中污染物来净化水质,氨氮去除率达75%以上,溶解氧增加约35%。工程设计日处理水量为400万立方米,即便在10年后的今天,其规模在世界上同类工程中仍属最大。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都表明着党和政府保护东江水质的决心。

    据悉,虽然东深改造工程完成后,东深供水水质获得根本改善,生物硝化工程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其作为深圳水库的水质保障工程,一旦需要,仍可随时投入运行。

 

 

深圳特区报  冯庆

深圳河两岸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本报记者 郑东升 摄

规模居世界第一的水质净化工程。 本报记者 丁庆林 摄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文字授权,禁止转载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